11日至14日,山东省材料大会()暨院士专家新区行活动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众多院士、杰出青年、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搭建科技平台,助力新区科技创新。会议共收到报告论文50个,征集技术需求、项目需求30项,发表高校技术成果项。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山东省材料大会()暨院士专家新区行活动开幕式上,山东省材料学会理事长吕宇鹏说,山东省作为材料大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也应认识到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与发达地区、尖端企业存在的差距,在中国制造的战略实践中,应当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对于此次会议,他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探讨合作,为山东省及西海岸新区材料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做了题为《钛与航空发电机》的学术报告。“航空发动机是高科技的结晶,制造难度很大,其制造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曹春晓带领会场代表回顾了钛合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历史,追溯了钛与航空发电机间“良缘”的渊源。“我们国家第一台装有TC4钛合金转子零件的涡喷发动机是在年成功地通过地面台架长期试车的,我本人就是项目的负责人,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用钛的第一页历史就从这时候开始。”曹春晓激动地说,自年来,自己也与钛、与航空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
“即使复合材料被广泛使用,很多地方也离不开钛和钛合金,上海C飞机展示的进口LEAP发动机,它的最后两件低压涡轮叶片就是钛铝合金。”针对钛合金固有的传统地位会不会被复合材料逐渐取代的疑问,曹春晓也给出了回答,“而且钛铝化合物会慢慢增加,钛的大家庭用量总的来说基本也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展望未来,这匹黑马一发而不可收,并将不断扩大它的势力范围,一黑到底”。从钛与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渊源到对该领域未来的分析,曹春晓结合自己毕生研究,讲述了钛与航空发动机的“不解之缘”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军,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教授侯剑辉,台湾知识创新学会理事长、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张守进等9名专家分别作了《先进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及缺陷控制》、《高性能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氧化稼系列材料与器件》等大会主题报告。此次大会还设置了山东省高校材料学科论坛、表面工程及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四个分会场,为全省的材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自由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洽谈以及产品集中展示展现了我省在新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了一个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材料学科教学及产学研结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地方科技发展。“新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建设制造强国、打造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指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新材料学科发展,提出了强化、拓展、升级的学科发展思路,并先后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组建了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盟学校教学团队,为材料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助力。(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珍梅通讯员杨安王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