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露营犹如一阵热风,席卷各大城市,成为人们消费体验的新载体。
社交媒体上,露营作为流量模块,与它有关的话题总是呈指数级增长。
而夏天的上海,城市年轻活力的集中体现,恐怕也离不开露营。滨江绿地、公园草坪、商场广场、农场林间,经常可见帐篷、野餐。从帐篷、充气垫、烧烤架,到露营灯、气罐炉、打火石,从烹饪器皿到潮流穿搭,从文体活动到游戏互动,似乎都能“露营化”。
露营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城市人蜂拥而至?冷静思量,这股热风能持续多久?它究竟吹起了什么?
新手与老手的本质区别
大学时代,老邓(网名)第一次参与社团的爬山活动。他对露营的第一印象是“体验不好”。夜晚,半山腰没有营地,同学们在路边找了块平地,搭个帐篷,睡在了睡袋里。浙江的山,冷风呼呼地刮,冻得他直打哆嗦。
后来老邓前往瑞典留学。当地夏天日照长,地形多样,户外玩法多。水上独木舟、滑雪、林地露营、越野徒步、长距离骑行等,他渐渐喜欢上户外活动,从新手进阶为老手。
回到上海几年后,他成为户外生活方式推广平台“Mounster山系文化”社群里的资深玩家,时常在平台上发布户外教学帖。
年春节,不少朋友留在上海过年,几个伙伴就在青浦乡村组织了一次露营活动。一些从没有玩过露营的朋友兴致勃勃,报名参加。
当天,有的新手只带了野餐垫、零食、自嗨锅,他们已经预订了民宿,本来也没打算在草坪过夜。老邓当场演示如何制作牛肉汉堡、煎饺。从腌制牛肉开始,再到用气罐钛合金露营锅烹饪。烟火气中,吸引了一堆朋友前来“围观”。带自嗨锅的几个朋友,看着牛肉从生变熟,两眼放光,几乎把羡慕写在了脸上。下午,阳光明媚,老邓搭了一个天幕,摆开桌椅、板凳,成为营地里的一道风景。夜幕降临,他点燃了篝火,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小酒,聊聊人生。
当时露营还没有“出圈”,大多都是新手。朋友们纷纷请教他怎么选帐篷、怎么买桌椅。还有人问他为啥会带凡士林。“凡士林有非常多的用途,冻伤、创伤、蚊叮虫咬应急可用,棉花和纸张沾点凡士林就是非常好的火绒。”
老邓还教大家怎么点篝火。在火绒上堆木屑、树枝,堆成山形或四边形,形成烟囱效应后,点燃火绒即可。他引导新手先用打火石、镁棒打火,实在不行,再用打火器。毕竟,当户外遇到打火器很难点燃的情况时,打火石和镁棒才是最靠谱的工具。如果徒步过夜,最轻量化的生活必需品里,小炉具、气罐和打火石等就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对老邓而言,露营是手段,不是目的。比如玩独木舟,在水边露营比较方便,或者山中徒步,中间需要过夜,他才会选择露营。
一个潮流文化刚兴起时,新手在社交媒体上一看,以为自己就能模仿,其实会犯许多错误。
资深户外玩家、“Mounster山系文化”创始人陈炫宇说,有些新手装备买得非常豪华,露营时却缺乏安全意识。上万元的帐篷搭好后,不垫防火布,直接就在草地上生火,这样不仅有安全隐患,还容易破坏草地。也有些新手扎好营地后开始野餐,留下一地垃圾不管不顾。专业人士有时会嘲讽新手“搬家式露营”,意思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带,目的是拍照,发社交媒体吸引眼球。网上的露营攻略,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