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讲,潜艇和深潜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虽然现代化的核潜艇的最大安全潜深越来越大,但是和专业的深潜器比起来仍然差距巨大。潜艇一般体积较大,最大的潜艇有数万吨的排水量,最小的正规作战潜艇也有多吨。如果非要把某些国家海军的特战渗透潜艇也归于正规潜艇一类的话,那么潜艇会小到一两百吨。而专业有人深潜器一般排水量最多只有几吨。潜艇内部往往有一百多人到十几人操作;而有人深潜器最多能有3人操作;还有只能容纳一个人的深潜器。除了体量的大小差距巨大,最大的差异自然是他们的最大深潜能力。军用核潜艇,包括所有常规潜艇,潜深世界记录的保持者是前苏联海军的“麦克”级,极限下潜深度是米。而有人小型深潜器早就到过全球海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挑战者海渊。
最大潜深超过了米。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严格来讲,全球的深潜器也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动力而且有作业装置,比如外在机械手和水样和生物标本收集系统。可以在深海海底开展自主动力的机动科考和操作,典型的比如蛟龙号。而另外一种,则是纯粹像一个大铁块一样,为了深潜而深潜,是专门为创造下潜深度记录用的。一般没有独立的动力也没有机械臂。蛟龙号能够在米级别深海作业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就是因为他是有独立动力也有成套深海考察设备的深潜器。属于性能比较全的第一种。这也解释了为何蛟龙号作业深度米级就敢说世界第一的原因。深潜器工作深度比普通的潜艇大得多,首要原因自然是深潜器的排水量比普通潜艇小得多。在水下,物体的体积和外承压表面的面积越大,则其承受的自然水压就越大。
比如在1万米的深海,一平方厘米的耐压表面承受的自然压力就是公斤。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因为一平方米的外壳面积承压就要超过1万吨。普通成年人的体表面积有1.5到2平米之间。如果把人直接投放到1万米的深海,那么承受的自然水压就高达1.5万到2万吨。仅仅一个人就要承受这么大的水压,如果是一艘几千到上万吨的潜艇肯定不会下潜到1万米的深海还安然无恙。而深潜器之所以敢下潜到有如此大水压的地方,就在于其总体积和耐压总面积比潜艇小得多,承受的总水压也相对较小;第二,则在于其耐压壳的外形和普通潜艇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潜艇真正承压的都是耐压壳。不论单壳、双壳还是混合单双壳潜艇都一样。而普通潜艇耐压壳的基本外形都是一个长圆柱体,有内肋骨或者外肋骨支撑。而其两端为层层的锥形收敛体。说的简单点,普通潜艇的耐压壳就像一根两头削尖的铅笔。但是这种造型并不是承受水压的最佳造型。
通过常识和想象也知道,人类制造的最佳耐水压体,应该是一个空心球形才对。这样各个方向承受水压的能力一致,还没有明显的弱点。因此当今全球的深海深潜器的耐压壳其实都在这种空心圆球型。蛟龙号的耐压壳是由厚度10厘米左右的钛合金,制造的直径2.3米的空心球形,还在这个球形耐压壳上留下了进出口和观察窗开口。这个耐压壳是某友好国家帮忙加工的。而友好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那么这里就可以开一个简单的脑洞。既然空心球形钛合金耐压壳是最能承受超级水压的造型,如果把这种2.3米直径的空心球形耐压壳多个串联在一起,像一串糖葫芦一样,作为一艘小型潜艇的耐压壳整体,岂不是可以轻易的打破过去的长圆柱形耐压壳的核潜艇创造的下潜世界纪录?其实我们普通人能想的到。大国的专家们更能早早的想到。某国就用7个2.3米直径的钛合金耐压壳,连成一串,焊接在一起,成为一艘神秘核潜艇的主耐压壳。
西方给出的想象图中,空心球形钛合金耐压壳之间还有圆柱体的连接段,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圆柱体的连接段会成为承受巨大水压的薄弱环节。果然,后来曝光的真实外形就如狼山早年判断的一样,确实是把多个球形直接焊接成串,中间没有明显的过度段。这就是AS12型特殊核潜艇的主耐压壳。这艘潜艇从开始建造就非常神秘,只被卫星在船坞内拍到过一次。而年7月的失火事故,让其再次被迫曝光。除了事故本身的人员重大损失外,全球更关心这艘“钛合金葫芦串”潜艇的真实最大潜深到底有多大?有种说法是水下米可以自由作业,最大可下潜到米。狼山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张,恐怕没人敢真到米深度去做试验,毕竟7个耐压壳串在一起,远没有单个2.3米直径的耐压壳那么保险。因此狼山的结论是这艘特殊的潜艇,确保米安全深潜作业,掉深到米不崩溃还是可能的。虽然距离传说中米还差一倍。但已经超过了最先进鱼雷米的最大作战潜深。因此如果这种特殊潜艇真想在海底做点什么,一般还真不好对付。目前谁谁家自制的钛合金耐压球壳已经可以确保米的水压正常作业,如果也造一艘这种葫芦串潜艇,同样可以安全下潜到米的极限深度。
瀚海狼山